症状性癫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
文章来源: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:2017-11-19
4.少年型家族性黑矇性痴呆
家族性黑矇性痴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多数患儿有犹太遗传背景,为15 号染色体长臂(15q23-q24)突变导致氨基己糖苷酶a 缺陷。患儿4~10 岁发病,比较早发行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和视神经萎缩,可出现各种类型发作如失神发作、肌阵挛发作或全面性强直-阵挛发作等,共济失调、构音障碍和智能减退等。
早期eeg 可见弥漫性慢波背景出现阵发性高波幅慢波暴发,伴多相棘波,晚期出现低波幅慢波活动等。
5. 樱桃红斑- 肌阵挛综合征
樱桃红斑- 肌阵挛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已证实神经氨酸沉积症患者存在10q23 基因突变,导致&beta -n-乙酰神经氨酸酶缺陷,使神经系统出现因溶酶体贮存所致功能受损。
多在8~15 岁发病,可见进行性视力减退,晶体混浊,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色斑,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等。发病后数年内出现肌阵挛、多肌阵挛和意向性肌阵挛。
eeg 出现弥漫性10~20hz 正相尖波,肌阵挛发作时为10~20hz 同步放电。尿可检出涎酸寡聚糖增高,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可见溶酶体贮存物。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可见明显涎酸酶缺乏。病理检查可见肝脏星形细胞、肠肌丛神经元和脑神经元内贮积物。
6.进行性肌阵挛癫痫(pme)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 (1)lafora 小体肌阵挛癫痫:
也称lafora 病,是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。6~19 岁(平均14 岁)发病,多以强直-阵挛发作起病,之后出现不规则肌阵挛发作,闪光、喧闹和接触等刺激可诱发轻微肢体抽动、粗大肌阵挛或局灶性发作,智力衰退早期出现,迅速进展,数月或数年后病程晚期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、肌痉挛和不随意运动等锥体束、锥体外系体征。 [nextpage]
eeg 病初正常,以后出现非特异性短阵暴发性多棘波发放,背景活动正常,睡眠不诱发;出现小脑、锥体束及锥体外系体征后eeg 出现典型改变,背景活动慢而无节律,出现广泛多棘波或棘波,晚期可见特征性光敏性放电。腋窝汗腺或肝脏活检可见特殊多聚糖体,是多葡聚糖组成椭圆形胞质内嗜碱性沉积物。
(2)肌阵挛性癫痫伴蓬毛样红纤维(merrf):
或称merrf 综合征,是母亲遗传的线粒体dna 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病。多见于5~15 岁儿童,通常在10 岁后或更晚发病,有明确家族史,以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为特征,可伴强直-阵挛性发作、小脑性共济失调、智能减退、痴呆和肌病等,可见矮小、神经性耳聋、视神经萎缩、足畸形如弓形足、腱反射消失、深感觉障碍和内分泌失调等。
eeg 背景活动正常,可见双侧棘慢波和广泛多棘波,弥漫性&delta 波暴发,光刺激敏感。ct 和mri 检查可见弥漫性脑萎缩、白质损害、基底核钙化和低密度灶等改变;肌活检光镜可见明显破碎或蓬毛样红纤维,有助于确诊。
(3)unverricht-lundborg 综合征:
本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患儿6~18 岁起病,病情进展迅速,平均病程2~10 年。比较早发行症状为肌阵挛性抽动,意识清醒时出现自发性动作性肌阵挛,不规则,不同步,对光刺激等敏感,可合并强直-阵挛发作、小脑性共济失调、构音障碍和痴呆等。
脑电图异常可先于临床症状,表现双侧同步棘慢波和多棘慢波暴发,进行性散乱的背景节律,光刺激可出现双侧4~6hz 暴发性尖波和复性棘波。视觉诱发电位高度异常。脑ct 检查正常,脑脊液中gaba 含量减低。
- 上一篇:上一篇:做到三点预防癫痫
- 下一篇:下一篇:治疗癫痫的方法有哪些?
-
王玉斌 / 心理咨询师
精通沙盘咨询和心理测量技术、领悟治疗和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...[详细]
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
